5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主办的“疫情防控中的中西方人权观比较”国际视频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会议作为中国人权研究会“全球疫情防控与人权保障”系列国际研讨会的第四场,采取了现场和网络相结合的形式,共有来自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联合国人权高专办驻几内亚办事处、奥地利、荷兰、英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名著名人权专家、管理者参加了线上研讨。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出席会议,党委宣传部部长胡艳华、文科处处长刘久明、法学院党委书记聂清斌、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邱勇、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王士贤、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顾馨江、法学院副院长盛媛以及人权研究院研究员何士青、柯岚、曹茂君、郭亮等也参加了现场会议。会议全程进行同声传译,利用Zoom和腾讯会议等几个网络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来自全球的数百人在线观摩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教授主持,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代表中国人权研究会,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付子堂教授认为人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攻辩,而是要在比较中见优劣,在实践中见真招。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权保卫战,各国所秉持的人权观念和价值选择对于疫情的防控有着重要影响。付子堂教授表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对推动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
主持开幕式
许晓东副校长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对会议指导单位中国人权研究会表示感谢,并指出研讨会为各国专家在人权领域的深层次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有助于中西方更好地理解对方、尊重差异、共同进步,对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全球疫情防控、解决人权保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向参会嘉宾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疫情防控中全中国投入最多床位和医护人员的高校,为保障人民生命权和健康权做出的贡献,还指出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是整合全校人权资源的跨学科实体平台,在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权和促进国际人权交流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设有“人权价值观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人权保障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人权文化多样性与团结合作抗击疫情”三个单元。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主持第一单元“人权价值观与抗击新冠疫情”的研讨。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韩大元教授认为,生命权是人的尊严的基础和一切权利的出发点,在“后疫情时代”,要认真对待生命价值,防止把生命价值工具化、庸俗化,构建尊重生命的人类文化。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奥地利中国及东南亚问题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格尔德·卡明斯基教授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及中国人民权利受侵犯的历史,斥责了疫情之下“黄祸”称谓及其他针对中国的污名行为,呼吁世界对中国的尊严予以尊重。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中心主任、乌得勒支大学汤姆·茨瓦特教授和阿姆斯特丹大学亚历山大·诺普斯从法理和司法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密苏里州对中国提起的新冠肺炎法律诉讼案,认为诉讼不太可能胜诉,密苏里州案显示美国激进联邦主义趋势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李云龙教授指出,不同生命价值观指导下的疫情应对方式,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结果,其中以生命优先、生命至上为指导原则的中国抗“疫”行动,已经全面胜利,基本控制住疫情。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院长汤姆·布鲁克教授则认为疫情的爆发除了对公民权利造成影响,也引起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重申人类应该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奥地利克莱姆多瑙大学教授伊丽莎白·斯坦纳博士和同事艾格尼丝·斯坦伯格女士对部分政府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她们认为应当在保护个人隐私的高标准和维护公共利益(包括公共卫生)之间取得平衡。
线上研讨
第二单元“人权保障与抗击新冠疫情”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陈起行教授主持。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指出,包括生命健康权在内的所有人权必须平等享有,中国政府坚持平等地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巴基斯坦参议院(议会上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先生认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新冠肺炎的巨大挑战,应当进行全球合作,任何试图指责或妖魔化任何国家、团体或民族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维也纳大学教授、路德维希·博尔兹曼人权研究所科学主任迈克尔·莱桑德·弗雷穆思先生评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奥地利和德国的防疫措施对基本权利的干涉,并反思了限制措施与人权冲突的价值观。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何士青教授以中国的疫情防控为范例,提出要推进基层善治与人权保障的统一,进行基层治理创新,以人权理念引领基层善治、以基层善治推进人权实现。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乔聪睿女士探讨了疫情期间国家的行政行为可能对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犯和赔偿的问题,从确认行政行为侵权的原则依据和认定行政行为侵权的主要方式提供了两个层面的解答。
人权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何士青在第二单元发言
第三单元“人权文化多样性与团结合作抗击疫情”由南开大学人权中心主任常健教授主持。联合国人权高专办驻几内亚负责人帕特里斯·瓦哈德博士和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官员什亚米·普维玛纳辛河博士和瓦拉达雷斯·瓦斯康塞洛斯·内托迭戈博士进行了联合发言,他们认为对新冠肺炎的响应是捍卫发展权的机会,应当以此为契机,恢复日渐衰退的人类团结,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国际合作,实现人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尼泊尔最高法院哈里·普亚尔法官以尼泊尔的具体做法为例,就人权原则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详细介绍了尼泊尔的司法机构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跨学科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克里斯蒂娜·宾德教授从国际人权的视角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选举活动,并审视了为遏制疫情蔓延、确保选民和投票站工作人员的安全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英国杜伦大学杜伦法学院中国法律和政策中心主任杜明教授认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卫生政策应与人权法的标准保持一致,并就国际标准和英国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设立完善的国际法律框架,以避免不必要的人权干涉。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柯岚教授基于中国人权文化中的善理念,对中国医务群体在抗“疫”期间感人行动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哲学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人权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柯岚在第三单元发言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中央党校人权研究中心前主任、政法部张晓玲教授和中国社科院人权中心执行主任柳华文教授作为三个单元的评议人,对每个单元的主题发言作了精彩点评。
自由讨论环节中,亚历山大·诺普斯教授针对乔聪睿博士以日本2011年核电站爆炸为例、提出国家是否对恶性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的问题时,指出新冠疫情与国家可预见并可采取预防措施的核爆炸之类事件不同,存在如无症状感染这样无先例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属于不可抗力,不能让国家对此负责。韩大元教授针对疫情下的诸如位置追踪的现代科技,提出了疫情结束后若常态化使用,对人们的自由、隐私权等方面的侵犯带来的担忧。克里斯蒂娜·宾德教授回应道,即使疫情期间追踪技术的紧急使用也需要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当疫情风险下降,更需要动态考虑技术继续使用是否合理、正当、必要。迈克尔·莱桑德·弗雷穆思先生对此表示赞同,指出奥地利、德国政府的强制监控已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根据欧洲人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当疫情结束,政府使用这样的监控体系的正当理由将不复存在。
部分参会人员线上合影
在闭幕式上,汪习根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研讨会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区和国家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在人权的多样性中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分享经验、贡献智识,在人权价值观方面进行对话并达成基本共识:一是团结合作;二是生命至上;三是平等保护;四是以人为本;五是良法善治。来自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全国和湖北的媒体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的现场和网络直播。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聂清斌和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合影
法学院、人权法律研究院会议工作团队合影
这是我院一年内承办或协办的第三场高端学术会议。此前的两场分别是2019年6月在维也纳的“2019·中欧人权研讨会”和在北京的“2019·南南人权论坛”的第三分论坛“从发展权视角:‘一带一路’促进2030年议程”。
新华社: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5/31/c_1126056718.htm
央视英语频道:
https://news.cgtn.com/news/30597a4d7a514464776c6d636a4e6e62684a4856/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
湖北卫视:
http://m.hbtv.com.cn/p/1847550.html
中国人权网:
http://www.humanrights.cn/html/2020/dt_0531/5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