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在模拟法庭报告厅召开高端学术讲座。研究院邀请到北京大学法学院潘剑锋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认识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教授出席并担任主持人,法学院党委书记姜芳,法学院副院长、工会主席鄢斌副教授,研究院秘书长滕锐副教授,法学院沈芳老师,刘佳老师等出席讲座。研究院全体学生参加讲座交流学习。


汪习根院长首先致辞欢迎潘剑锋教授的到来,并向老师和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潘教授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学改革情况,希望潘教授能够就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如何创新这一重要议题进行指导。

在讲座中,潘剑锋教授结合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如何更好地开展法学教育的经验与体会。他谈到,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要以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学院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的有效培养而展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兼顾共同培养与差异化培养两种模式,课程设置也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要接轨,要持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潘剑锋教授提出,在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上,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推出案例研习课和实践性课程,并且要兼顾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注重学生能力与职业品格的培养,同时兼具关注国家现实与关注全球的视野。

潘剑锋教授认为,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不同功能,使课程的层级设计更加科学。为促进学生对某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可以引入法学阶梯课程的模式,循序渐进。除了第一课堂的课程学习,也要推动教改措施的进一步深化,注重对慕课等新兴教学工具的有效利用,提高小班授课的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助教的实质性作用,鼓励开展第三课堂。同时,学院也要积极整合新资源,同国内外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与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多层次的全球师资库,打造广福射的法学学术平台。最后,潘剑锋教授强调,在未来的工作中,要认清教育的功能,选择科学的道路,坚持实干的态度,有师者的情怀,继续深化教学,努力进取,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国家发展的建设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在交流答疑环节,同学们就类案检索教育中教材的实用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如何适配目前的人才需求、法学学子如何找到人生目标与努力方向等问题进行提问。潘剑锋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作了耐心的解答,到场同学们均表示对相关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益匪浅。

讲座尾声,汪习根院长在总结中谈到,潘剑锋教授的讲座立意高远,立足前沿,一体化、全景式地呈现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图景。北大法学院是中国法学教育的缩影,其改革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引领性和示范性,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理念创新,打造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北大模式;二是目标模式创新,创设了世界一流法学院的中国样本。北京大学法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同时注重共同培养和差异化的培养相结合,无论是在思路、方法还是目标设定、创新探索等方面,都树立起了优秀的榜样。

姜芳书记指出,希望能够借鉴北大法学院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与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法学教育,培养法学学子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法学院与研究院领导班子已经开展了多次实地调研与讨论,力图瞄准学生的需求,借助学校提供的技术土壤来为法学教育提供养分。在未来,也希望老师们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积极献言建策,为办好华中大法学教育一道加油!

嘉宾简介
潘剑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和仲裁法学。著有《民事诉讼原理》等法学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法学研究》等法学核心刊物及日本《法政理论》等国外法学刊物上发表系列重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