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3日,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和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学术年会(2025)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召开。国家民委有关领导和中央统战部的有关同志到会指导。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理事单位的代表,来自全国20余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代表,来自内蒙古财经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有关代表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多位师生共150余人参加会议,深入探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议题,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此次会议的承办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开幕式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文柱,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中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段超,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教授徐黎丽,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邹诗鹏,华东师范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高向东出席开幕式。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许晓东主持开幕式。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教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致辞。她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本次会议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智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学术力量。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始终处于高等教育第一方阵。自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立以来,依托多学科交叉协同,在数字技术赋能民族事务治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理基础等方面产出大量成果。她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不断深化历史文化认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进治理现代化,这离不开各界的参与合作。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搭建好交流平台,推动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构建自主的史料、话语和理论体系,打造研究矩阵,产生更多创新成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代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致辞。他指出,要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理论上的创新推进。他将总书记的理论创新总结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赋予中华民族文明根基、对国外民族事务治理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和超越以及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守正创新。他强调,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就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在“两个结合”的作用下,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守正和创新的关系以及“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关系。最后,他指出,要深度聚焦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概念、基本理念、基本问题研究,搭建理论体系建设的四梁八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确立航标、航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文柱代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致辞。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学研究的主线,民族学各分支学科应深入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工作的意识,如何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如何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强调,要坚持政治引领为根本,扛起民族理论研究的历史责任;要坚持学术创新为驱动,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实践导向为路径,书写服务国之大局的时代答卷。最后,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跨学科研究与校地协同创新等成果卓著,长期以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信本次会议一定能成为思想激荡、智慧交融的学术盛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延中代表学会致辞。他指出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时刻高度关注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进程,要立足中国特色,要坚持开放的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对话。他还强调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理论与建设需要前沿实践,实践调查不能局限于过去的一个村落或社区,要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也要有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情怀。

主旨报告
本次年会设置了主旨报告和分论坛两个环节。主旨报告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志章主持。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作了题为《数字空间的民族共同体》的主旨报告,他强调,从专业学理层面对当下熟知的物理空间、地理空间、网络空间、虚拟空间和数字空间等相关概念的本体属性、构成要素、尺度特征、研究方法及民族学意义等进行系统性辨析,着重探讨其在数字时代民族问题研究中的理论张力,对民族学研究范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段超作了题为《古代国家祭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国家祭祀是中国历史上祭祀制度和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国家祭祀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延续、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进具有深远影响。深入探究国家祭祀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内在关联,能够揭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深层逻辑,而保护和传承祭祀文化遗产,则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与历史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教授段成荣作了题为《我国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研究:进展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作为现代化重要维度的人口空间流动性在改革开放后显著增强,这一变化不仅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社会结构互嵌的关键纽带,也为深化民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他强调,在健康发展、族际通婚等涉及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诸多领域,仍有深入探索的空间,相关定量研究亟待加强,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精准的学术支撑。

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教授徐黎丽作了题为《中国与陆地邻国往来人员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提升研究》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在中国14个陆地邻国中的华人及华侨人数约在390万—408万之间,他们在中华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如下:一是华人华侨在邻国建立的社区是文化传播基础;二是其与国内侨眷的联系是持续传播的源泉;三是在邻国的中国商人、劳工及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四是边民在交流合作中起中介传播作用;五是邻国在华留学生结业回国后亦能促进文化传播。

华东师范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高向东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下边境地区各民族人口变化与区域发展研究》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近十年间我国陆地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汉族人口数减少,各个区域存在差异,非常值得关注。为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他提出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确保繁荣稳定。

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任建敏作了题为《历史人类学“华南研究”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学者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研究起点,尝试通过区域视角解读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研究路径被称作“华南研究”或“历史人类学研究”。聚焦华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学者们深入剖析“大一统”理念、宋代以来“礼下庶人”的社会演变进程、国家认同构建以及传统中国的身份标识等核心议题,旨在构建中国区域社会历史的新阐释框架,进而揭示中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脉络。基于华南研究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文红玉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话语演进的历程、逻辑与价值》的主旨报告。她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其民族团结话语历经三次建构,从“大家庭”“百花园”到“石榴籽”的关键表述演进。这一话语的演进逻辑清晰,即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逻辑起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归宿。百年来,民族团结话语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彰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性,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华中科技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增民作了题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逻辑》的主旨报告。他阐释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逻辑,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代实践、文化精神与政治建构的深度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以“两个结合”为核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共同历史记忆、价值共识与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则通过政治整合、经济共享和社会互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融,反哺文化主体性的创新与包容。

交流环节
本次会议设有三个分论坛,29位专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多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策创新与法治道路”三个研究议题作了交流发言,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评议。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主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延中进行了会议总结,并致闭幕词。
本次会议得到全国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相关高校的大力支持,会务组共计收到100余份参会回执,最终确认50位正式参会代表,会议论文集收录39篇论文,有37位专家学者在年会发言。与会学者表示,此次会议通过多维度研讨,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汇集了不同学科、领域及地区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展开深入交流,有效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成员的学术共同体意识。这一过程所形成的思想共识与智慧积淀,必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深化拓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推动相关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迈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