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中欧人权研讨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国际交流 >> 中欧人权研讨会 >> 正文

【2022】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上的学子身影

发布人:吴思仪 发表时间:2022-05-27 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主办,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奥中法律协会承办,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国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协办的“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顺利举行。研讨会在中国和奥地利分设主会场,中国主会场设在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问学中心。研究院有近200名学生以不同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很好地展现了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学子积极向上、热情好学的精神风貌,今天特推介部分学生参与感想。


01

亮相,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对话

本次研讨会上,研究院有三名学生作了学术发言。2021级博士研究生程睿以“自动化决策制度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范式”为题,提出通过权利范式构建一个既保障人权又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框架,从而实现促进个人信息保护和自动化决策发展的双重目标;2020级硕士研究生温婷以“数字知识产权与发展权的冲突与协调”为题,提出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为依托,以习近平全球法治理念及共同体理论等来协调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与发展权的冲突,提升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话语权;2021级硕士研究生余奕娴围绕“论‘数字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展开论述,提出数字人权要包容“数字弱势群体”劣后的使用能力,为其设立发展的“缓冲区”。

程 睿 2021级博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能力、接触学术前沿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我收获良多,见识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风采与学识,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开拓了国际学术视野,提升了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这次会议以科技与人权为主题,深刻阐释了科技与人权的内在联系。让我对数字时代的科技发展和人权保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技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数字技术必须保障以个人信息为内核的数字人权,从而实现推动数字社会发展和促进人权保障的双重目标,让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

温 婷 2020级硕士研究生

通过本次会议,让我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听取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代表们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为人权事业带来的贡献与挑战等最新研究成果和看法,让我对中国乃至国际的人权保护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针对科技与人权的相互间的关系学习颇多,开拓了国际学术视野。十分感谢学校、研究院和老师给我这次机会参与到这样的高水平会议,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了未来的努力方向。

余奕娴 2021级硕士研究生

非常感谢本次研讨会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平台,聆听众多专家学者对“科技与人权”这一前沿问题的全方位解读。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能够在本次会议上发言。各国就相互理解人权价值观的探讨让我感受颇深,“相互尊重、寻求共识”的态度是外交格局的彰显,也是国际合作推进的基础。在前沿问题的探讨上,各位学者就“数字人权”等问题的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本次会议高度彰显了学校人文社科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扩大,也激励着我们增强自身能力,为学校、研究院发展添砖加瓦。


02

服务,为会议顺利举行贡献力量

为确保本次研讨会顺利举办,研究院组织了80余名学生作为会议志愿者加入会议筹备组。80余名学生志愿者分为不同组别,承担不同工作。从论文的收集与整理、会议资料的编排与制作、会场的打扫与布置、新闻稿的撰写与校对等等,同学们通力合作、积极补台,成为了会议筹备工作的主力军,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与感想



宋 奕 2020级硕士研究生

我在筹备组的主要工作有:担任翻译小组组组长即负责英文议程的翻译;外宾联络;第三分会场的同传沟通。我认为志愿者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素质:一点是低姿态,也就是谦逊温和踏实的态度。用低姿态去服务,擅做一颗螺丝钉;另一方面是全局观,志愿服务大部分是细致入微的工作,要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在事务确认时多想多学,主动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有效沟通,确保整个会议进程高效运转。


王 瑾 2021级硕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中欧人权研讨会的会务筹备工作。我主要负责联系第三分会场的六位中方嘉宾。作为联系人,信息的上传下达很重要,要传达有效信息,也要及时解决与会嘉宾的各种问题。虽然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在众多老师、学长姐和其他小伙伴的团结作战下,会议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工作也得到了嘉宾的肯定。通过参加这次会议工作,让我的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真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

邹人杰 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在会议筹备过程中,我主要负责论文校对和会场机动安排。论文校对工作不算难却足够繁琐。一次如此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能获得圆满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工作人员台前幕后的辛勤付出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在本次会议中,华中大学子充分展现了自身的高素质和高能力,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对于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推敲,不断演练,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孙一宁 2019级本科生

很荣幸参加此次中欧人权研讨会,我的主要职责是第二分会场联席主持人,维持会场纪律。作为志愿者,我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在会议的筹备过程中,锻炼了我的各方面能力;在会议直播中,我聆听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于“数字技术与人权”的精彩发言,获益匪浅。愿法律人皆为胸怀天下者的代言人,也希望在研究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们共同的努力下,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会越来越好!

卫钦臣 2019级本科生

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彩排和事先准备时,工作量比预想的更为复杂和繁琐。但各组志愿者积极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共同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支撑力。在学术直播中,我认真观看了专家发表对人权的前沿理论和学术观点,启发了我对人权的新思考。无比感谢能参与中欧人权会议的幕后志愿工作,为研究院的发展尽到自己的努力,也希冀研究院在此领域不断发展,持续提升法学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在人权领域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03

观摩,积极发扬“学在华中大”精神

本次研讨会包括主旨发言和三场平行会议。来自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代表和来自中国、奥地利、法国、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的政界、学界、法律界、科技界等领域的100余位人权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论科技与人权。研究院在105会议专门为师生设立了集中学习会议室,50余名学生积极报名观摩学习了会议。


参与感想



卢 筱 2020级硕士研究生

非常感谢此次中欧人权研讨会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培根曾说,科学真正的、合法的目的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馈赠给人类生活。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科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能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这种双重性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要将科技的发展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上来,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实现保护人权与发展科技的良性互动。

区可馨 2018级本科生

中欧人权研讨会让我对我国的人权发展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在当今“新冠”影响下,中国始终以人民的生命健康为首位,努力保护每个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谋福利,展现了保护人权的担当。同时,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坚持把生命健康权作为疫情防控中的最基本人权,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展大规模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真正落实了“生命健康权是人类基本权利之一”。

胡 超 2020级本科生

有幸听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见,让我对数字时代的人权保护有了更多思考。很多专家谈到,数字时代的发展也导致了出现了一些新的人权问题,传统的人权问题是网络暴力方面,而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也需要关注到数字歧视带来的人权问题,比如受知识储备、年龄等限制,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并不能够熟练的使用手机、数字技术等。作为一名法学生我也深刻的明白,人权保护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做出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为人权保护作出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于2020年被批准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在人权理论研究、资政建言、教育培训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联合国、中央有关国家机关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咨询报告,受到联合国、中央有关国家机关高度好评。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搭建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多次举办高端国际研讨会、主题学术讲座,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CGTN、香港紫荆杂志、澳门日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东京新闻等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此后,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国家级平台的优势与特色,凝聚多方力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准。


下一条:【2022】400余家媒体报道我院承办的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